藝術轉生 走入尋常百姓家 廖述昌締造「筌美術」的文創傳奇

1980年後,「文化」與「創意」兩個詞彙如豆苗般彼此纏繞,隨著時間匍匐蔓延,最後開花結果「產業」二字,說明了現代社會已擅長將沉澱積累在人類生活中,那些閃閃發亮的文化結晶,置於智慧財產模組中高溫加壓鎔鑄成型,成為高經濟價值、可消費的文化商品,而筌美術,正是箇中好手。

讓藝術 不再束之高閣

筌美術,這間隱身台中市民權路不起眼地下室的文創品牌,近年在國外各項大型家居、文創展場中大放異彩,善用台灣在地藝術家美感、在地符號圖騰,不斷地在文創設計界攻城掠地。

談起筌美術的誕生,必須回溯至千禧年前,催生筌美術的靈魂人物廖述昌執行長說:「其實,筌美術的啟動並非偶然,而是經過數十年的醞釀,累積了足夠的能量,才朝下一個目標邁出步伐。」

廖述昌,畢業於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,離開校園後的第一份工作,不僅與學以致用是兩條平行線,更和藝術範疇搆不上邊。身為新鮮人初踏職場,他選擇在台北的便當店,作為在歷練社會的首站。然而,之後會在人生道路上一百八十度轉向,一腳踏入藝術買賣領域的初衷,竟單純得令人不敢相信。

「那時隻身在台北工作,因想買幾幅複製畫點綴家中空白牆面,閒暇之餘常進出藝廊,也就是彼時靈光乍現,在複製畫中看見商機。」廖述昌毅然決然返回台中創業,1986年創立首傑藝術,經營複製畫與家飾配件的買賣,正式走上追求美感與生活平衡點之路。

從門外漢一頭栽進藝術的領域,廖述昌自學中摸索前進,開始代理歐美各大藝術中心、國內外藝術家作品,後漸擴及生活藝品、工藝精品,站穩市場一席之地。直至1999年,全世界陷入嶄新時代歸零碼錶重新啟動前,恐慌與期待交織的奇特氛圍,而那時,廖述昌也正尋求事業瓶頸的突破點,期望一舉提高原有格局與規模,於是成立了筌美術,展現以全新品牌再出發的企圖,希冀整合台灣原汁原味的創作,走出海外,打進國際市場。

網羅台灣藝術 包裝人文品味

筌美術命名的典故有兩個意涵,廖述昌笑著說,一是其子之名;二取「筌」字意—「竹製魚簍」,期許筌美術這個文創品牌,能如台灣這座四面環海之島,孕育如海洋資源般豐沛的多元化商品,匯集來自全台各領域的藝術工作者,共同澆灌這片土地的人文之美。

回憶筌美術剛起步的舉步維艱,廖述昌表示,要打入國外市場並非易事,尤其是一個來自亞洲的新品牌,突圍更顯艱困。機會出現在2001年,適逢英國倫敦第一屆「ASIA EXPO」亞洲輸出展的舉辦,筌美術獲得切入歐洲市場的門票,並在此役贏得巨大迴響與回饋,一舉堅定他對台灣文創商品的信心。

倫敦大捷後,廖述昌帶領筌美術持續征戰其他市場,包括像是日本、美國……等,焦點從聚焦商品,重心逐漸轉移至品牌形象的確立。2007年,一次因緣際會廖述昌受邀參加「MASION&OBJET」法國巴黎家飾展,在這座堪稱時尚、美感的標竿城市搶下灘頭堡,與世界各國頂尖品牌同場競技毫不遜色,立下了台灣文創商品里程碑。

深究筌美術在市場大鳴大放的關鍵,可以發現它掌握了七分世界流行的藍圖、雜揉三分台灣在地元素,構成其原創吸睛的完美比例。從外行變成內行,廖述昌20多年來持續洗鍊美感的神經,他表示,雖然從未受過相關的正規課程訓練,但真要細說,十分感念4年的東海時光,潛移默化提升了對美感的養成。

準備充足待時機 堅持到底不放棄

這些年,筌美術南征北討,打響台灣文創商品知名度,談起這一路的心路歷程,廖述昌自信地說:「其實,只要自己能夠有充分的準備,不怕跟不上機會的步伐。」

此外,除將藝術精粹成商品,廖述昌也投入藝術傳承的工作,他為台灣現代藝術發展先驅陳庭詩成立藝術基金會,致力推廣這位至今唯一被寫入世界美術史的台灣藝術家,發揚陳庭詩於傳統與現代刻寫下的符號。

成立至今17年,筌美術不斷推陳出新,「讓藝術走入家庭」的核心理念,從1999年創立的那一天起,從未改變。(文/邱建順;圖/筌美術)

文章轉載自「中央通訊社